Sunday, January 20, 2008

The Davos Question on Youtube

http://www.weforum.org/en/index.htm
http://googleblog.blogspot.com/2007/12/davos-question.html

世界經濟論壇(WEF)的根據地,在瑞士滑雪渡假山莊達沃斯。每年1月論壇舉行會議期間,國際大企業的巨頭,各工業國的代表、名人、學者,雲集這個小小的村莊。去年1月,達沃斯開設了網誌,更有趣的是12月在視頻網站youtube收集網絡族的意見。未來的全球經濟環境裡,我們的前路應該怎麼走呢?我們可以做些甚麼?
這就是前所未有的網絡討論焦點,2008年達沃斯問題
94年的得獎圖片,秃鷲等待這可憐的蘇丹孩子死亡。

當前年輕人文化寫照
明白youtube運作的人應該知道,這不外乎是一個宣傳公共關係的項目。很遺憾WEF一直被受批評,每年會議期間也有示威抗議。 雖然他們銳意改革人類世界,發表的批評、報告、討論都是未來世界潮流的焦點。今次WEF找來標榜表現自我作風的youtube網民作為訪問對象,根本無可能得到些甚麼。
因為,不幸的是youtube這全球年輕人文化縮影的大染缸,正是一個不大可能收集到好意見的地方。但是,除了youtube,再沒有另一個擁有6億個視頻檔,用戶人數過百萬,所有人能直截了當表達意見的網絡大國。 或者因為youtube太成功了,作為新型網絡社交圈的最大代表,網內的問題也太多太明顯了。
達沃斯問題的宣傳片,請來了youtube裡的名人youtube celebities來做群眾呼籲。沒錯,這個大網裡已是爭相出風頭的地方,有如一個小小荷里活。在強調個人成功的西方社會,這當然沒甚麼大不了。年輕貌美,身材出眾的大胸美女,自然最容易一夜成名,所以youtube內有大量受歡迎的美女channel。我很記得有個亞洲女孩,經常邊說話邊哭,竟然可成為一陣風潮。有這些的盡情扮鬼扮馬的宣傳者,自然吸引到相類的民眾。
我對youtube圈子評價很負面是有原因的。

雖然有些良心意見出現,例如富裕的人應多些施與窮人。可惜還是流於泛泛的陳腔濫調。
貧富懸殊的問題,去年一個歐洲最大的鑽石珠寶展,已經有人用行動解釋過了。他們對珠寶商咆哮:非洲是鑽石的產地,但銷售市場在歐洲。結果商人平價買入貨品,最賺錢的部份卻留在歐洲。如果非洲能分享銷售市場,那根本就能簡單解決貧窮。可是歐洲人又怎會放過這些既得利益?英法兩國一度扼著蘇伊士運河道口,曾是石油壟斷者。冷戰後他們淡出了,石油井變成了中東人印美鈔的機器,有些人不再窮了。但今天歐美股市卻要看著石油價格走,自命世界第一的美國又怎能不每每插手中東問題,操作油價呢?但不和平的中東,又怎能有安定的油價?
很多經濟問題,再放遠一點看,不外乎是這些弱肉強食的循環問題。今天,有錢人才慢慢醒覺讓其他人也能分享一些,對自己也有益處。


Web2.0的世界觀

今年WEF其中一大論題,就是資訊科技界談到Web2.0運動影響,和社交網絡興起的現象。
現在對Web2.0運動沒有很清楚的介定,這並不是指任何技術上的提升。多數的解釋是網絡使用者真正移向網絡社交。我個人認為網絡發展了十多年,以前所謂的B2C、B2C概念,通通都比不上2005年起真正展開的社交網絡革命。過往各大企業試圖用很多方法去壟斷網站事業,可惜不及近年由小公司或者幾個志同道合者開發的程式。原因很簡單,他們思想貼近用家,比起處處暗藏收費「殺機」的商業路向更受用家歡迎。更難能可貴的是,網絡開始真正走向群眾集智合作的純正目標。任何新站都為網盲設想週到,一個新用家不消幾星期一定可以訓練成網路社交高手。免費的知識共享型社交圈,比起以前的舊商務網站思維,那時候的做法跟科學教派有何分別呢?

談到網絡知識庫,不能不提維基百科Wikipedia。她的成功不僅在於鼓勵創作交流,而且革命的條目編排方法更體貼搜尋者的習慣。就算是大英百科全書,也未必能收集到這麼多樣和走在潮流最尖端的文章。當她的原程式在網上公開,更成為新系列網上辭典或者資料庫的藍本。真正做到人人也能寫維基,人人也可以擁有自己的維基。
上月中,Google宣佈社區知識交流網站Knol內測。這正由Wikipedia帶起的集體撰寫知識庫的Google版本,而Google當然希望是把人流帶回自己家裡,靠著Adsense提供撰文者金錢回報,希望創造私營知識庫與網上出版集大成的社群。但Knol的目標是指定的作者,由Google公司選定,就這樣聽來一般群眾可能跨不過那門檻進身作家行列。而Google這新站可能吸引的是一些具名氣的學者或者野心勃勃務求急速成名的研究生或初生作家。就功能而言,Wiki比Knol似乎還優勝。但因為Wiki太開放,衍生的問題也多。Knol的本位是人,很接近Squidoo。Squidoo是用近似以前Geocities的概念,每個撰文者創作出一個Lens。每個Lens詳解某一種特技、知識、話題等等,用家隨手按鼠跑進去,相關的資料、影音視頻檔、商品全都出來。事實上,功能來說只是未來版的搜尋器。Knol在這些方面可能是想一手攬起未來搜尋功能和新型網絡經濟。
究竟未來網站的新路向是怎樣的呢?看來我們還在轉變中,漸漸步向成熟。

有我們的事嗎?
達沃斯問題這活動不太有中國人參與,不是因為WEF是發達國家人民專利。而是中國人關心的並不是這些東西。香港人最近關心的只是股市大跌通貨膨脹問題。而很多港人更把精力浪費在無聊的娛樂圈話題和電視連續劇上。

是因為youtube是歐西文化的大單位,和中國年輕人格格不入嗎?

不是。只是現在中國人都很忙於尋找那個金錢自我,根本無時間去理會世界轉變。網民和一般人的成熟程度分野也是主因。外國網民很習慣處理網絡上的流言,因為網絡千奇百怪的事他們都見過了。在youtube搞高水平的集體討論,沒有問題。但我們中國首先容不下個人言論權,大家活在沉重群眾壓力下。國際大事只能繞著默認的主調下討論,先天有局限。後天問題是不成熟,你怎能叫幾個月前還出現「華南虎」這種笑話的國家和民族,放眼眺望人類未來,或者說說為人類福祉工作的目標呢?

Friday, January 11, 2008

Britney - BLACKOUT

07年10月30日美國上市的Britney新跳舞大碟《暈眩風暴》(夠誇張的中譯),12月上旬才在亞洲推出。聖誕期間我才在唱片店看到,今週買了,也不算太遲吧?由於主打歌曲《Gimme More》和《Piece of me》的MV早早就在網絡上公映了,所以這大碟要留意的部份還是其他的選曲。

我特選曲除了《Gimme More》和《Piece of Me》外,還有《Radar》和《Break the Ice》。翻一翻資料看原來當中兩首歌是Bloodshy & Avant這創作組的作品,跟05年最愛大碟Madonna《Confession on a Dancefloor》和早前介紹過Kylie《X》裡我的特選《Speakerphone》一樣。遺憾是在youtube上聽過的《Unititled Lullaby》(Britney的育嬰搖籃歌吧!)沒有收錄在大碟內。她的未收錄歌已經多到可以出幾套大碟了。本大碟全是跳舞歌,路線輕快,絕對有野心一plug即播,Discoclub ready無須DJ重混。但是主打歌曲《Gimme More》還是有許多混錄版本流傳網絡上。這首曲上榜後,引起一陣旋風,證明了今時今日Britney還是有市場的。雖然11月MTV頒獎禮,Britney做開幕表演嘉賓,但又舞不起來,尷尬萬分勉強挪動身體,夢遊踱步地完成整首《Gimme More》lipsync對咀演出。後來解釋因為「高跟鞋爛掉」,但這次失敗演出使她宣傳新碟的道路上佈滿沙石。

《Gimme More》是很獨特的嘗試,大碟的新形象是Britney的黑髮神秘性感。這曲更用獨白「It's Britney, bitch!」開始,讓觀眾在MV裡看她跳鋼管舞。這種既黑暗野性和辣味十足,充滿侵略性的形象,小甜甜正式進入黑夜國度。台灣官方站把每支單曲都加附中譯,本曲譯《再危險我也要》,加上《破碎的我》(Piece of Me)的心路寫照等等,很有廢墟中重建自我的味道。從破碎、墮落和沉淪的形象裡走出來不容易,被狗仔隊追訪吸毒又戒毒,行為失常又露出下體,上年更與丈夫離婚,結果懷著第二胎灌唱片,法庭將快判決撫養權,她可能永遠跟兩子分離。有關Britney的負面新聞單是06和07年已經夠寫兩大部小說,有如夢境般的迷幻生活,或許很多人不再想聽。沉寂四年後《Blackout》終於面世,Britney再出發。事實是她才26歲,時間還多著。

Tuesday, January 1, 2008

2007結算

06年9月至07年3月初,完成共6個月的PGC翻譯課程,考試合格,順利通過。
3月至12月初,德語intermediate certificate 為期9個月的課程。12月8日及10日到Goethe Institute考Start Deutsch 2筆試及口試。自我感覺ok,希望合格。
3月中,報讀普通話研習社普通話證書課程,為期9個月,11月中完成所有三階段課程,三段考試合格。預計明年中會再進修,報讀同一老師的拼音班。 自問普通話水平只是「家居旅行」級,詳情不多作形容,總之當我讀一篇新文章,遇到生詞我的發音非常猶豫,沒有信心。

俄語之悔恨

9月尾至12月中,到工聯會讀了個初級俄語課程,資質所限,而且教法似乎不適合我。俄語中的 p 輔音,是 alveolar trill R音(大舌顫音,不清楚的人請想像舌尖震動發出普通話「得兒」連續5至10聲),我是完全不能發音的人,一大失敗。每週有兩天上課,我要晚上11時走長長的路回家,趁那個時候瘋狂的吹動舌頭希望練成發音。可惜2個月來毫無進展,我處於放棄邊緣。而且因為上面的時間編排,9月至11月是我這一生人最挑戰體能和智能極限的三個月,工作之外同時讀三個課程,每週上課共9小時(當中兩個是3小時一節的)。星期日最忙,早上10:30分讀普通話三個小時,下午4:30開始讀俄語。
俄語課程是一時衝動之下的結果,沒法子不減輕自己的壓力,所以回家也沒怎溫習。生詞讀不熟,簡單的幾個句型,現在只餘下幾個簡單問句和 Да / Нет ...... 哈哈哈 =_=

這是我的報應,咎由自取。所以我放棄1月初升到中班,我需要一段時間自修熟讀筆記與所學,而且誓要練出 p音! (早前已經收集很多中英的經驗文章,如果4月之前無法練成,我的俄語夢就宣告放棄。) 等明年工聯會夏季時重讀初班,慶幸該校收費極度廉宜。

1月7日開始進入PGD翻譯課程,應該會直到9月。由於逢星期二及五上課,明年預定的德語Certificate in German(第3年)課程亦在星期五晚,被迫放棄。唯有等到學校Autumn term 9月左右再參加,預計09年4月左右才能再參加公開考試,前路還十分漫長。
總結2007年是我中年發奮進修的「癲」峰,暫時來說最燦爛華麗的一年。我從來沒跟人相量或討論過我的學習,因為我自知有一份執著。但又因為這一種執著,讓我上試了無數次的忍耐限度,催化個人學習過程,產生不停前進不甘停留的原動力。

來年我會更努力(預定)。

Saturday, December 15, 2007

Kylie Minogue - X

幾天前買了Kylie的新大碟《X》,由於部份歌曲幾月前就從youtube裡「洩露」出來,尤其主打歌曲《2 Hearts》更在single推出前已經看過MV,期待感覺減少了,但聽過後卻沒有任何怨言,所有歌曲都十分棒。《X》玩的80年代電子夢幻,感覺每一首歌曲,聽時總使我想起別的舊歌,或者某歌曲的效果、某一片句。可惜的是我腦裡能記下的音樂太少,一時又想不起從哪裡聽過。

如要選我最喜歡的歌,首選是很Electronica的Dance歌曲《Speakerphone》,跟著是玩青春夢幻感覺的《No More Rain》(很開朗的音樂),還有充滿的士高迷幻的《Like A Drug》等。
《Speakerphone》中歌詞有幾句:To your head bone, temperal bone, to your jaw bone. To your neck bone, collar bone, medic go on. To your back bone, moving on, to your hip bone... 這一段在主chorus前的verse十分動感。聽時想像自己是個locking dancer跳著舞,隨音樂和robotic的唱腔搖擺,表現音樂從頭頂沿身體滲透而下的爽快,實在是種享受。
主打歌《2 Hearts》扮瑪麗蓮夢露,穿黑裙子在鋼琴上拿大microphone又唱又扭賣性感。這些Madonna、Christina Aguilera都做過。而且《2 Hearts》是翻唱別人的歌曲,當然Kylie版是很好,但對我來說吸引力量不太大。 另一主打歌曲《In My Arms》的台灣版是Kylie feat. Jolin Tsai,幸好我從未聽過,我對蔡依琳沒多大興趣。

很遺憾,youtube上聽過的《Excuse My French》沒有收錄在此大碟中,這首歌也是跳舞風格的呢。我買的是歐版,隨碟有DVD,收錄了Kylie病癒後的第一個正式訪問,逐一分析每首歌曲的樂趣所在,還有《2》主打歌的MV。Kylie這場大病真的改變了她,看她在訪問裡被問到:你現在活得跟以前不一樣嗎?她收起了笑容,沉了一下,然後很肯定地說:是的,我正在嘗試。
EMI香港版推出日期比較難預計,北美要推遲到明年2-3月,我沒打算等。明年5月Kylie會有全歐演唱會「Kylie X2008」,之後應該會另出演唱會DVD。英國有好幾個演唱會場次,門票開售後30分鐘就賣光。從家中書桌邊那垃圾堆裡找回《Body Language》原來已是2003年的事,05年《Ultimate Kylie》精選碟後,《Show Girl: Homecoming》和《Greatest Hits》我沒買過。一晃就是2年。我想買《White Diamond》來看看,許久沒大筆買入這麼多東西我今次買這套碟,獻給Kylie乳癌康復基金。

"2 Hearts" Official MV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Wt7JlRCVes
"Speakerphon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PS5MpMFOgc
"Like A Drug"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Ojp6eh76kg

Friday, November 30, 2007

普通話考試後的感想

2007年,我讀了一整年普通話課程。今天剛收到普通話研習社的電話,說我期終考試及格,終於鬆了一口氣。但是同時我又感到有點不對勁。第一,我的普通話十分普通(十分差),我現在的水平只可以算是初學者。第二,我覺得學校、老師對我們太寬鬆,會使我們鬆懈和懶散。這些問題是由於我對本地成人教育機構缺乏信心,也因為我對自己能力沒信心。
如果你明白進修者與教育中心的關係,說穿了不過是顧客與商店的買賣關係。老師也稱呼自己作「教書匠」,你可以想像,這金錢與知識的雙向施授關係中,一種微妙的操作。曾聽一位其他學院的博士說:除非學生真的出了大問題,沒有人會刻意使成人學生不及格。

學習難點

我對自己的中文水平,是常抱批判和懷疑態度的。
我要刻服的第一關,是發音習慣。學習普通話前,我完全不會分辨捲舌音(舌尖後音),亦不能掌握發音要點。學了一年後,老師仍然不滿意我捲舌的程度,經常提點我舌頭要再往裡邊收好。懂得發音方法的人,應該明白我的苦處:我要發音準確,說話便不能太快。反過來說,當我說得較快,就一定丟失正確讀音。當我約略掌握了捲舌音,又將平舌音和舌尖前音弄混亂了。學習初期平舌音我沒多大困難。
過了半年總算是混過去了,唯一遇上的煩事就是拼音。拼音沒記住,或者未注音的字,根本就讀不出來。

Tuesday, November 27, 2007

烹調三十六訣


在理工大學的酒樓看到這一個菜單,封面印了有趣的字,都是關於烹調方法的。

從字款看得出來,「煀」這個應該是粵語方言字(製作者不能用相同字款)。
這裡的字,我也不是全懂。若果叫我分辨那個是廣東字,那個不是,我也不能說出一個肯定答案。
當中,「炖」字應是「燉」字的簡化字。「腊」應是「臘」字。我想「煀」、「炆」、「灼」、「烚」和「煨」應是廣東說法。原意好像跟烹飪無關。用黃錫凌《粵音韻彙》,「煀」、「炆」、「烚」三個字甚至是查不到。反而我第一眼看見,感覺似是廣東字的「燴」,原來是規範字詞。

Monday, November 26, 2007

畢業照與布娃娃

近四五年,我的表弟表妹們陸續大學畢業,今年我的表妹從理工大學畢業。我那患重疾康復後行動不方便的妹妹,今年也要畢業了。星期天早上我們家一行20人到理工及城市理工兩所大學校園拍畢業照。

現代的大學生穿長袍,頭戴四方帽照像,配件是一大群朋友、同學,女孩子配大束鮮花,最特別的是人人抱著一個卡通布娃娃! 真是香港學界特色之一。
日本卡通人物,例如吉蒂貓、黑企鵝、新力貓,又有迪士尼人物,米老鼠、維尼熊。男孩子也要抱一個布娃娃,見怪不怪。他們選的多數是藍色的,多啦A夢和迪士尼的史迪仔(stitch)最多。

年前回歸校園,再作進修。有一位老師也跟我談過這個怪現象,他不明白學生邀請他拍照片,為何將巨型綠茶犬擺在兩人中間。究竟,是香港大學生心智未成熟,還是他們覺得一般的人像相片構圖欠缺氣勢,要用幾個卡通人物點綴?

我是9年前的大學畢業生,那個時候也有人抱布娃,但還未變成現在的「習俗」。女同學跑過來合照,最多是拿一支紅玫瑰(那時已經覺得很老套)。我這大土包從來不懂打扮,當時連頭髮也沒有吹熨過,帶著家人從村子出來,看到港大清幽的環境竟然人人都很安靜,有點怕生起來。現在回想,我的畢業照很珍貴,因為那時候我的外婆還在呢。我想念她。

畢業那一天,每個學生一定是高興忘形的。拋帽子,全人類飛躍半空「Yeah~」那些動作,我們也做過。搞怪表情、男男擁抱這些東西我們玩得十分開心。今時今日的大學生,當然比我們更進一步。幾年前表弟在科技大學畢業,見到有人寫努力掙錢打油詩橫幅。今次我看到有「保證及格團」標語的膠布大字。隨意移動、反轉校內公用椅子,努力捕捉每個能紀念大學生活的地標、標誌和符號作為背景。還有人請來專業攝影師隨隊拍攝,就算是一般同學都拿起價值萬元的相機。我一直覺得這兩所大學的學生較為講究打扮,放眼所見是真的。每個女孩子都懂得擺模特般的動作,以求製作完美的畢業寫真集。

有人說香港大專生水平下降,就算學歷高但心智不成熟,思想不獨立。好高騖遠,不肯腳踏實地。我身為舊人,不免覺得刺耳。因為我明白上一代的人總有一種批評後輩的慣性。
我通常的回應是:年輕人中總有精英的,不能以片概全吧。但是坦白的說,我越說越覺得自己勉力維護學弟學妹的說話,開始站不住腳。

這個消防用水龍頭,呆呆的站在理工大學李嘉誠樓下。在大學校園裡,我是局外人。看著現今的大學生,可能跟這水龍頭心境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