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Transphobia到Political Correctness
-------------------------------------------------------------------------------------
偶然遇上一段關於美國的風雲人物Caitlyn Jenner (原名Bruce Jenner, 資料可在網上輕鬆找到) 的影片和批評,做了幾句中文字幕。
更特別的是要處理 Transphobia 這個詞語。但在討論之前,先要談談所謂 「政治正確」.
Political Correctness(n) / PC
政治正確源自美國...(刪三千字),主要出現在種族、殘障、性別相關的詞語上,目的都是為消除歧視,有時是避免犯法。
30幾年演變,慢慢變成一種被監察得很緊的話題,許多謾罵爭論都因此而起。這種風氣的影響或可用兩句話來總括:
1) 政治正確的興起,代表尖酸直接的反諷幽默衰落。
2) 政治正確是有禮貌的專制 - 查爾登‧希士頓(已故美國演員)
我以前的老師多數只用半節課時間討論政治正確的用場和要注意的地方。如果要真正討論,會是多麼深遠的話題。
稍稍找些例子來說,PC風創作出奇怪的字眼,例如: Retarded智障 改成 Intellectually Challenged,或者傷殘Disabled進化成Differently abled (不同能力的)... 一時間你要學會幾多個奇異又生僻的「挑戰的」、「不同的」詞彙。哇啊!
這些東西近年更植入中文之中,以不冒犯老弱傷殘、宗教種族為目標,五花百門。較有香港特色的,是時常見到那些時麾的「傷健XX」、古雅的「耆樂XX」組成的名號。
英文的PC演變到今天,大抵還多數跟男女性別等位和性問題有關。例如:
不指定人物的代名詞「他」變成「她」,一整篇的某人全部預設成女性,中文讀者必定覺得怪裡怪氣。
Actress一字漸漸在言語間消失,甚至許多指定性別的職業或專稱都被改造。
華人世界仍然是惡名昭彰的父權社會,或者問題不大,或者創造詞語時根本沒有考慮過女性版本。原本我們都一直在用「演員」,不指明性別,偶爾要指定才加上女字在前面,變成「女演員」。
中文在這方面的固有邏輯好強,可以當成是難得的好處,或者是積習而成的壞處吧。
我們可以肯定30年前的人必定看不懂政治正確的東西。
同理,如果某些創作出來的詞語在未來忽然被放棄了,後人也未必能讀懂今天的文字。可是,這風潮的影響就必定牢牢烙印在我們的文化當中。
Transphobia(n)/Transphobic(adj)
一般譯為「跨性別恐懼(症)」,就是害怕和討厭變性者。今時今日,跨性別三個字當真好用,在中文世界可概括了幾十個詞彙。 ~phobia 這拉丁字尾未必是指稱病症。跨性別恐懼只是一種態度,能成為熱門討論當然因為在性取向話題當中代表對變性人的歧視行徑。
Transsexual, Transgender,要講 Trans~ 字首,多數會意會是「轉變」。奇妙的是,近年出現了 Cisphobia。當然就是相反的歧視行為:同性戀或變性者對異性戀者的恐懼。
我諗科學出身,一看見就笑了。有機化合物的命名規則中,兩個功能團在碳鏈雙鍵的同一側,就叫 cis-,長在對角,就叫 trans~。就依樣葫蘆來造出 Cisphobia 固然是一大惡搞了。該怎麼翻譯,我真是沒有好建議。
LGBT(n/adj)
本來就是一大堆性取向的縮寫集合,都中譯為「跨性別」。
最可怕,近年越來越長。 LGBTQ 已經出現在爭取立法的正式文件之中,我見過最長的是 LGBTQIA ...
從網上看見了 LGBTTIQQ2SA ... 天曉得再下來會長成怎麼樣了,通通譯為跨性別。
-----
都說30年前的人,會看不懂今天的文字。
[Repost from 22 April 2016 - Google+]